洮砚与广东端砚、安徽歙砚、澄泥砚并称为我国四大名砚。随着洮砚老坑石料面临枯竭,对洮砚的制作与鉴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作为洮砚雕刻技艺甘南州级传承人,张斌更是格外仔细,每一刀都考验着匠心。
“洮砚贵如何,黄膘带绿波”,一块好的洮砚石料经历了3.5亿至4亿年的地壳运动,最终呈现在有缘的匠人面前。
张斌介绍,甘肃洮砚以其石质温润滑腻、发墨快而不损毫、储墨久而不干涸的特点称誉文坛,为历代文人所青睐。随着老坑石料开采枯竭,每一块洮砚石材都弥足珍贵,作为洮砚雕刻者,面对石料第一步肯定不是雕刻,而是冥想和构思。
构思是灵感乍现,亦是对石材的“因材施教”,如今看着“天女散花”这方洮砚,张斌依然心生欢喜,作为他匠心创作的多方砚台之一,“天女散花”很好地说明了创作与石料结合的重要性。
“拿到这块石料,从纹理出发,我一直在想如何来传神,特别是石料上的紫色斑点,如果利用好,能化腐朽为神奇,如果利用不好,品味就大大降低了。”张斌回忆天女散花创作过程。
石料上的紫斑散落分布,像是暗示什么,张斌想了很久也不敢下刀。在僵持中,突然敦煌飞天的形象闯入脑海,天女散花在那一刻突然具像,这紫斑不就是飞天撒向人间的花瓣吗?
有了这个构思,张斌顺着石材的纹理和形状雕刻了衣带飘飘的仙女,那些散落砚台的紫斑成为仙女撒向人间的片片花瓣。
“作为洮砚雕刻者,我们最重要的是构思,每一块石材都独一无二,需要雕刻者用匠心发现。作为工匠,我们更需要有匠心。”张斌这样理解工匠赋予洮砚的价值,他表示,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,洮砚雕刻也在删繁就简,更尊重石材本身特质与匠心巧妙结合。
在这一过程中文学审美的出现,给洮砚鉴赏又带来了很多乐趣。张斌认为,洮砚的最大价值是被使用,研墨散发出的墨香会飘散到书房,给文人以灵感。
“古人如果有人求楹联,一般书者不会问对方想写什么,而是在研墨的过程中已经构思了适合对方的词句。”张斌这样介绍砚台研墨带来的文脉悠长。
从而有了宋代文学家苏东坡“非人磨墨墨磨人”的雅致,而作为与文化艺术共生的砚台,在张斌的创作中亦有了“非我磨砚砚磨我”的乐趣。
“瓜瓞绵绵”“听露”“桐叶封弟”一个个好听的名字,讲述一方砚台的故事,也镌刻了创作者张斌的匠心。
“从石料到砚台是一个反复打磨的过程,除了工序繁琐,更重要的是匠心独道,所以我认为,我和每一方砚台都是相互打磨,彼此成就。”张斌如是说。
作为洮砚雕刻技艺非遗传承人,张斌老家在甘南卓尼,从小在洮河畔长大他,耳濡目染洮砚工匠之家的制作技艺,一点点成为洮砚雕刻大师。
“时代不同,我们现在除了师徒传承,伟德入口走进大学校园传授洮砚制作技艺,是对这门工艺的最好保护。”张斌认为,洮砚是与文化高度融合的技术,伟德入口对于大学生审美教育亦有帮助,所以他会更广泛的传承洮砚文化,让翰墨飘香留住洮砚根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