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中国从古至今诞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,可值得我们传颂的舍己救人的故事。有些人是为民族大义而慷慨赴死,有些人是为拯救他人性命而不幸遇难。
英雄不问出身,也不问年龄,因而在岁月里,也诞生了很多少年英雄,他们用自己短暂的生命,却谱写了不休的赞歌!
在山西省省会太原的迎泽公园里,人们会发现有这么一座稚气女童的雕像,其上书写八个大字:“红烛虽小,精神永存”。学校也经常组织学生过来悼念这位小英雄,各地群众听说她的事迹后也常来祭奠。
小英雄名叫池越忠,她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十五岁那年的冬天。她用自己的生命,挽救了两条身陷险境的男童的性命。本以为死里逃生的两名男童会更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“重生”。
但没想到的是其中一位男童余斌,却在二十年后,因涉嫌参加犯罪组织活动而被法院判处死刑。不知道小英雄的在天之灵,看到自己舍命相救的男童,最终落得如此下场会作何感想。
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冬天,余斌即将小学毕业,于是他伙同几个小伙伴,准备给老师准备一个礼物。这本来是一件体现师生情深的好事,这样的行为值得称赞。但是他们之后的作为却是非常不明智的。
当时是一个寒冷的冬天,湖面已经冰冻得十分僵硬。而余斌他们为了得到湖里面的鱼,送给老师做纪念。
他们开始了凿冰,就在一切功成后,准备捕鱼的余斌却一个不慎掉入了刺骨的河水中,旁边的一个小伙伴情急之下伸出了手拉住了余斌,却不想没能保持平衡一起掉入了河中。
旁边的伙伴见此也都被吓坏了,有了上一个小伙伴的前车之鉴,纷纷都不敢伸出援手,只能在旁边声嘶力竭地呼喊救命,寄希望于有大人过来搭把手施救。
此时在周围路过的小英雄池越忠听到了他们的呼救,于是立马急奔过去湖中央展开救援。
可是一个15岁的女童,她又能有多少力气呢?她根本不足以将两人推出湖中,只能勉强地拖着俩人不坠入进去。这一举动为两个男童争取到了生的希望,附近的大人们见状也赶紧跑过来施救。
当两个男童被拉上岸的时候,伟德小英雄池越忠却因为体力耗尽,坠入到了刺骨的湖水中。救援的大人们也慌了,立马拨打了求救电话。当警察跟打捞队赶来的时候,他们只能从湖水中打捞出了一具冰冷的尸体。
闻讯而来的池越忠的父母,此时已经崩溃大哭。他们万万没想到,只是像往常一般的分离,却成了永别。此情此景让看到的人,无一不为之感到痛苦。伟德
当被救的男童余斌从医院中缓缓醒来的时候,想到刚才发生的事情感觉到一阵后怕。如若不是有一个小姐姐奋不顾身地跳入湖中,托起了他们,可能他现在已经不在人世间了。
当余斌不久之后从父母口中听到救他的小姐姐不幸离世后,他稚嫩的脸上充满了震惊,想到自己的性命是被人舍身所救。刚刚小学毕业的他,在心底暗暗发誓,一定要成为像池越忠小姐姐那样的人。
我们可以相信,此时的余斌,心底深处的确是这么想的。可惜随着时间的流逝,余斌可能也逐渐忘记了自己所做的承诺。当大众再一次听闻余斌的消息时,他却因为涉黑成为了一个即将被枪毙的罪犯。
当他坐在法庭上,听完法官冰冷的宣判后,戴着手铐慢慢走向监狱的时候,他的思绪也被拉回了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。假如没有池越忠的存在,他也不会获得第二次的“重生”。
俗话说:“人之将死,其言也善”。自知逃不过法律制裁的余斌,在被行刑前提出了最后一个要求,他想要去看一看当初救他性命的池越忠小英雄的雕像。
在他们对视的那一刻,谁也不知道余斌心中在想什么。不知道他是否感觉愧对了池越忠的舍命相救,为自己没能成为像池越忠一样的人而感到羞愧。
据池越忠老师回忆道:“她平时为人就很热心肠,乐于助人”。但大家没想到的是,在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时,她也毫不犹豫地奔上前去。如果池越忠还一直活着,想必她会帮助更多的人,帮助更多的人渡过难关。
人们一想到池越忠的舍命相救却换来一个罪犯,不禁让人有些意难平。可是人生便是如此,谁也不知道之后的人生会如何发展。虽然很多人都感觉到池越忠的牺牲是不值当的。
但是不也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这样的英雄,才让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与世长存吗?
在抗日时期,邱少云为了不暴露大部队,在被燃烧D击中的情况下,硬生生的忍住了叫喊直至壮烈牺牲,还有董存瑞舍身炸碉堡,为大部队开辟道路。
在和平时期,除了池越忠小英雄之外,还有吴菊萍,用手臂骨折的代价,伟德用双手接住了一个从十楼掉落的孩子,也接住了一个家庭的希望。这样的事迹在古今中外都数不胜数。
这些英雄在做这些事件的时候,都没有想过要得到什么回报,都是遵循自己的本性,这不正是我们人性中最美好,最值得歌颂的部分吗?
虽然有时候可能得不到理想的结果,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些熠熠生辉的品质,才显得我们像一个活生生的“人”。
那些被施救者,应该更加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。从你被施救起,你代表着就不仅仅是你自己,还有那些英雄对生活的寄托,对精神的传承。
我们做事之前要三思而后行,家长们也要对孩子们进行正确的引导,孩子顽皮不可怕,可怕的是无知。
希望今后这样的事情都能少发生一些,英雄在生活中无处不在,但是我们不能凭借这样不理智的作为,去损耗掉这些热血英雄们的性命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